首页

西安王妃女王调教视频

时间:2025-05-24 04:09:04 作者:中国超有young:意大利学生沉浸式体验端午民俗:“第一次包粽子,太棒了!” 浏览量:93485

  走进区域看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京津冀实践

  科技赋能+综合治理 旱碱地里种好中国粮

  人民网沧州8月21日电 (记者杨文娟)日前,走进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的旱碱麦种植区,只见旱碱麦收割后的又一茬农作物——玉米,长势格外喜人。

  这还是当年“种粮难”的旱碱地吗?“走进区域看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京津冀实践”网络主题调研采访活动走访团一行人来到这里,开始了探究“当地旱碱地如何改良和旱碱麦如何增收”之旅。

  黄骅旱碱麦种植历史悠久。据《黄骅县志》记载,旱碱麦种植在黄骅已有2600余年的历史。“原始品种以‘小红芒’等为主,亩产仅有50公斤,产量很低。”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农业农村发展局发展科科长杨树昌介绍说,后来种上了冀麦32,产量达到150公斤,“但是黄骅临海,雨水大时,冀麦32品种株高超过1米,大风吹过,麦子就会倒伏,严重影响收成。”

  对此,黄骅人没有坐以待毙。数年时间里,围绕旱碱麦种植中的“种、肥、播、管”等重点环节,农技人员依靠科技创新,通过开挖排沥沟排盐、深松深耕、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改善了土壤,改良了种植技术。

  据了解,历经多次选种和改良,目前黄骅市主要培育推广了捷麦19、沧麦6002、沧麦6005等高产量、耐盐碱、抗旱抗寒性强的小麦品种,亩产基本稳定在250—300公斤。现在,黄骅市常年旱碱麦种植面积约61.8万亩,总产约13.26万吨。

  “旱碱麦口感好,营养价值高,每年9月下旬至10月播种,第二年6月收割,生长周期将近9个月。”杨树昌说,近几年来,黄骅市深入挖掘旱碱麦独特品质,通过标准化种植、精细化加工,结合当地特色,不断研发产品种类、拓展产业链条。

  不仅是在黄骅,为充分开发利用盐碱地资源,沧州市坚持由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对旱碱麦种植土地改造、新品种应用选择、播种管理、生物有机肥施用等全过程生产技术标准深入研究,实行了统一标准、统一供种、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统一销售的“六统一”管理模式,确保了旱碱麦品质。

  目前,沧州已培育规模化种植经营主体40余家,全市旱碱麦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00.2万亩,2022年总产量达22.37万吨。

  “现在,以旱碱麦为原料的高筋小麦粉、面花等产品已经走进大型商超、酒店,旱碱麦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金麦粒’。”杨树昌表示。旱碱地,这个曾经的“低产量”“秃地片儿”,如今已蝶变为高产量、耐盐碱、抗旱抗寒性强的“渤海粮仓”。(人民网) 【编辑:李岩】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云南楚雄非遗彝绣亮相北京钟鼓楼

预计今天白天,武都区江南街道崔家梁累计降水量将超过100毫米出现大暴雨,陇南市康县、文县、成县、徽县、两当县部分地方以及武都区城关、东江、姚寨、江南、江北、钟楼、吉石坝、马街、柏林、安化、五库、枫相、五马、裕河等部分乡镇将有暴雨。

第二届中国侨都(江门)咖啡文化周开幕

在五台县,作家们瞻仰了徐向前元帅故居。随后,他们前往五台山,参观了五爷庙、显通寺、菩萨顶等佛教圣地,深刻体验了这里浓厚的佛教文化氛围。

专家:电化学储能发展空间巨大 具备一定盈利前景

蹲在山坡果树下,穿梭果树林,爬坡跳坎过土沟……主播学习摘果的技巧,体验丰收的乐趣。直播让大江南北的网友在欣赏吕田美丽山水的同时,也领略了吕田季节性水果的丰收喜悦。

探访浙江万亩“未来农场”:新技术激活中医药产业

中医药治疗心衰科研成果登上国际权威医学期刊《自然医学》

虞爱华早年在安徽省委宣传部、省政协办公厅工作,其后赴地方主政,曾任宣城市委副书记、市长,安庆市委副书记、市长,安庆市委书记。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